工会(离退休工作处、关工委办公室、帮扶工作办公室)

当前位置: 首页 >>  信息公开 >>  正文
用好政策精准扶贫用心投入倾情脱贫——我校驻萧县赵堂行政村扶贫工作队工作纪实
发布人:工会 | 发布日期:2017年10月30日 00:00 | 点击数:

我校扶贫工作队所在萧县闫集镇赵堂行政村,位于县城西北30公里处,301省道从中穿过,有6个自然村组,现有人口4500人,人均耕地不到一亩,80%人口外出打工,留守家中的绝大部分是老弱病残妇幼人员。赵堂村为平原地区,沙质土壤,长期以小麦、玉米等农作物为主,兼有苹果、酥梨等水果种植和羊、猪、鸭等养殖业。该村国网系统建档立卡334户745人。经过多年努力,现有贫困人口161户320人。今年计划预脱贫141户275人,实现户脱贫、村出列目标。

自2017年4月28日驻村以来,在闫集镇党委政府的直接领导下,在宿州学院校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工作队与村“两委”的积极配合,深入开展各项扶贫工作。目前,扶贫工作整体进展较为顺利,各项目标正稳步实现。

深入学习,不断提高扶贫工作的思想基础

工作队由于长期在高校工作,对农村和扶贫的有关工作与政策,了解不够,体验不够。为此,工作队除了积极参加市、县组织的各类培训之外,还自行坚持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工作的讲话和指示,学习国家、省市县下发的有关扶贫工作的文件,学习第六批扶贫工作队先进的工作经验,对于为什么要实施精准扶贫、怎样落实精准扶贫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为扎实开展好、落实好工作队的各项职能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思想方法,增强了工作队的价值自信和工作自信。

务实走访,系统梳理扶贫工作的焦点问题

凡事既不能打无准备之仗,更不能打不了解对象之仗。为此,工作队分层次、分主题、分类别加大向贫困户、一般群众、村民党员、“两委”干部等进行走访调研,对贫困户、贫困村存在的迫切问题、棘手问题、历史问题和发展问题进行了深度调研。工作队采取集中登门入户的形式走访了全部国网在册贫困户,对未脱贫户工作队采取成员包干的形式实行定向定量走访。在走访中,工作队发现该村主要问题集中在,基础设施历史欠账多,特别是村内道路、生活区及耕地排水不畅、农村环境卫生脏乱差突出,没有任何集体用地和集体产业,农村留守人口中老弱病残妇幼占90%以上,因老、因病、因残致穷成为农村人口贫困的三大主因,个别党员干部思想观念还不够开放,存在一定程度平均主义、保守主义和官僚主义等不良思想。为此,工作队逐渐清晰地把落实精准扶贫、推进集体发展、改造干部队伍作为三个主要抓手予以攻关。

强化整改,全面补齐扶贫工作的数据短板

由于历史和其他各方面原因,该村实际存在着从识别到脱贫不够规范不够精准的问题,存在着国网数据与扶贫手册、贫困户实际情况三者数据不一致的问题。为此,工作队进驻后坚决落实“两该两不该”要求,深入开展“重精准、补短板、促攻坚”专项整改行动,抓住国网短时开放的契机,坚持走群众路线,调集力量,压实责任,规范严格,对群众反映意见比较大的贫困户进行认真排查,对全村各类扶贫数据实行点对点项对项、人对人、户对户模式进行比对完善。在整改中,共清退15户33人,标注不再享受35户89人。“挂靠”减少人员涉及5户共14人;自然减少人员涉及20户共21人(死亡15人、出嫁5人、分户1人);“漏登”增加人员涉及17户共23人,新增1户2人。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进一步落实了中央扶贫工作的“精准”要义,既锻炼了干部能力,又赢得了群众一致认可,同时为下一步各方面工作的展开也奠定了良好基础。

全力推进,稳步实现扶贫工作的年度计划

工作队积极落实上级有关政策精神,充分利用好所在宿州学院的全面支持,聚焦“1234+产业扶贫”要求,对今年预脱贫户,在教育资助全覆盖、危房改造全覆盖、健康扶贫全覆盖的基础上,进一步实现小额金融贷款全覆盖、特色种养全覆盖、光伏支持全覆盖,注重对低保贫困户、五保贫困户和重大疾病贫困户的精准帮扶,确保了给每个贫困户量身定做实现稳定脱贫的“扶贫套餐”。同时,工作队还积极协调各方,修建了村内水泥道路7000米,建设了共163户受益的光伏电站,改造动力农电9000米,新建更换变压器5台,高速光纤架设到村,自来水入户工程10月底竣工,入股建设扶贫工厂等年收益12万元左右,带动贫困户就业30多人,积极探索贫困村“双能” 型经济体制。(即种养大户能安心发展,村集体能增加收入。村为种养大户提供市场波动保险,种养大户为村提供收益分红,种养大户同时还提供新型特色农业品种试点与推广,优先雇佣贫困户就业)。特别是,我校领导多次深入贫困村、贫困户调研、慰问和指导脱贫工作;划拨20万元专款用于精准扶贫、发展集体经济和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发动全校教职工共同参与对口扶贫工作,积极采购贫困户脱贫农产品,广泛开展专项募捐活动,得到了村民的广泛好评。

 

加强党建,全力建强扶贫工作的组织保障

农村党建工作搞得如何,事关中央“三农”政策能不能不折不扣地生根结果,事关农村各项发展事业能不能持续长久地充满动力。为此,针对农村留守党员文化水平低、年龄偏大的情况,第一书记和工作队牢牢记住自己的政治责任,通过各种活动方式,让农村党员有党员的存在感、有党性的使命感、有党组织的归属感。特别是,第一书记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积极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每月亲自讲党课、传理论,在村组和党员家中召开支部会议,在问题现场开展党性分析,在重大事情上考验和点评党员干部,把个人与家庭、邻里、村庄结合起来,强化思想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鼓励党员发扬风格、发挥力量、发掘才智。目前,全村党员的精气神有了很大的改观,党员意识、先进意识、奉献意识和监督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在规范化、纯洁化、力量化建设上有了很大的进步。

(撰稿:工会 审核:王勇 编辑:王金岭 新闻编号:171017)